明代文化的发展,先后经过一个由沉寂到活跃的历史过程,其中弘治、正德之际是发生突变的时间分界。明代的大画家董其昌说:“成(化)、弘(治)间,师无异道,士无异学,程朱之书立于掌故,称大一统,而修词之家墨守欧(阳修)、曾(巩),平平尔。时文之变而师古也,自北地始也;理学之变而师心也,自东越始也。北地犹寡和,而东越挟勋名地望以重其一家之言,濂洛考亭几为之摇撼。”明代的文化论争,也正是在弘治、正德之际,分别由李梦阳发动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发动的心学运动在文学界和哲学思想界拉开帷幕的。此后,于万历中,由于海禁的废弛及西学的东渐,又引发了与西方传教士的论争。至此,明代聚讼纷纭的文化论争全面展开。
第一节 理学的分化与纷争
明代的理学纷争,在文化史中最令人注目。明代理学发达,理学中的派别之争也极为纷繁复杂。明末的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1]其发展,从前期的薛瑄、吴与弼(康斋)、陈献章(白沙)始变,至王守仁(阳明)又一变,朱(熹)学一统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心学崛起。王守仁之后,王门心学分化为左、中、右三派交争;又有陈献章嫡传弟子湛若水(甘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形成与王守仁“致良知”不同的心学路线。同时,程朱一系理学中,笃守“性即理”的有罗钦顺、陈建等,对王学“心即理”的观点展开论难。理学之外,有王廷相、吴廷翰、吕坤等人,继承宋张载气本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对理本论的程朱之学和心本论的陆王之学展开批判。至明末,又有东林、蕺山诸派,批判、整合程朱、陆王之学的观点,而影响黄宗羲等明末清初的理学思想家。在争辩、分化、整合的演进过程中,理学也逐渐走向了它的衰落(按: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既包括程朱理学,也包括陆王心学。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