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家:荀子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之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广,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在赵孝成王前阵述其主张。后来荀子受楚国春申君重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积极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兴立天下: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他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