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记者罗子泓(左)采访廖艳萍(中)和她丈夫。 ▲大月饼 (受访者 供图) 在不少厦门人心中,本地的中秋节最有滋味。全家人围在圆桌前,骰子声四起,其乐融融;一盘盘新鲜的月饼接连出炉,饼店飘香,溢满团圆的味道。 骰子叮当响,月饼香喷喷,构成了厦门最热闹的中秋场景。节日临近,我们走进烘焙业者廖艳萍家中,听她和丈夫讲述他们和月饼、中秋节的故事。 ●出镜人物 廖艳萍,“钟明英·妈妈的烤包”品牌创始人;丈夫梁聪,“钟明英·妈妈的烤包”品牌创始人,大梁传奇(厦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 ●地址 思明区洪莲中路 ●心愿 全家和睦,健康平安,这就是最成功的事儿了。 月饼标记“祝你成功” 月饼标记“祝你成功” 藏着妈妈对后辈的期盼 藏着妈妈对后辈的期盼 廖艳萍家的沙发上,放着几个红色金边的铁盒。盒子表面,“祝你成功”四个字牢牢占据C位。看到记者感兴趣,她随手打开其中一个介绍起来:“盒子是装月饼的。你看,饼上也有‘祝你成功’。” 在廖艳萍看来,“祝你成功”是自家月饼最独特的标记。她回忆说,2021年第一家面包店开业前夕,她结识了一名退休的姐姐。姐姐的婆婆已是95岁高龄,记忆力衰退,家里很多人都不认得了。不过,但凡有人出门,不论是去上班还是去上学,老太太都会把他们送到门口,送上祝福:“祝你成功!”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是平凡生活中的暖心剂……”廖艳萍的丈夫梁聪从事广告行业20年,敏锐的感知力,使得他一下抓住了其中精髓。于是,开业前,“祝你成功”被印在了面包店的袋子上,挂在了墙壁上,放在招牌里,甚至被做成模具,随着一盒盒月饼的产出和销售,被送进许多市民家中。 “‘祝你成功’是妈妈对孩子们的祝福。它看似抽象,却很温暖。”廖艳萍说,成功不一定是赚了多少钱,职位有多高,在妈妈眼里,只要大家健康平安、开开心心,那便是成功。 有意思的是,“祝你成功”所传达出的理念,恰好与梁聪夫妻俩给面包店起名的初衷相契合——“钟明英”是梁聪母亲的名字。“印象中,妈妈总是在鼓励和包容孩子。这份正能量,是当下社会需要的。”梁聪说。 小月饼越来越多 小月饼越来越多 他们却只做大月饼 他们却只做大月饼 被廖艳萍捧在手里的月饼,主打一个“大”字。她腾出一只手,指着圆圆的饼,比画了一下:“直径大概十多厘米,重量整整600克——‘6’是闽南地区代表吉利的数字,这个重量,也够一家人吃!” 近几年,小而精的月饼越来越多,廖艳萍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只做大月饼?“第一家店开业,正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许多家庭无法在中秋节这天团聚。我们就琢磨着,要做一个象征团圆的大月饼,寄托大家的思念之情……”廖艳萍说,彼时,圆圆的大月饼将他们一家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月饼的口味如何,分量怎么样,大家纷纷试吃、出谋划策。经前期调研和数十次调整,最终,以芋泥、麻薯、咸蛋黄为馅料的大月饼正式面市。 想起两年前月饼的销售业绩,廖艳萍至今直呼意料之外。“一口气卖出2000多个,这对一个只有一家门店的初创品牌来说,很惊喜了。”她说。如今,月饼销量逐年上升,近两年,还有不少顾客请她帮忙邮寄月饼到外地,“粗略计算,约20%的月饼是寄到外地的。” “有养老院经营者来买月饼,一人一口,让老人们品尝团圆的喜悦;有旅居新加坡的华人,买月饼寄给国内亲朋好友,表达思乡之情……”廖艳萍说,中秋节,大家都想把最暖的味道送给最亲的人。 新厦门人入乡随俗 新厦门人入乡随俗 组织中秋博饼团建 组织中秋博饼团建 “创业至今,我们开了6家店。4家面包店,两家餐饮店……”“员工多了,下周可以组织大家博饼了……”廖艳萍祖籍福建南平,梁聪则来自广西,家访时,两位“新厦门人”筹划起了中秋团建活动。 “2006年,我因工作来厦。第一次接触博饼,还有些‘不屑’。”梁聪坦言,看着厦门的同事们忙上忙下,准备抽纸、牙膏等博饼奖品,他不禁想:“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这样的质疑很快被打破。梁聪说,他参与活动后发现,博饼最重要的不是奖品,而是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氛围感, “博饼是释放情感、寄托希望的一种方式。博到状元,讨个好彩头,就很开心。” “就算博不到状元,也很开心呀!”廖艳萍笑着接过话茬。创业前,她是另一家烘焙企业的员工。每年,公司组织博饼的时间都在店面打烊后。“有一次,我们从晚上11点一直博到凌晨,我只拿了一个一秀……”廖艳萍说,尽管如此,她依旧乐在其中,收获了扎根这座城市的满满归属感。 “今年的公司团建,我本来想简单办,把博饼预算转化成大礼包送给员工。没想到,大家还是更青睐博饼,强烈要求‘组织博饼’。” 廖艳萍介绍说。“博饼就像工夫茶一样,是一种历史传承,一种文化符号……”梁聪的总结依旧精辟——有厦门人在的地方,就有博饼习俗;有博饼习俗的地方,就有家的记忆。 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除署名外) 举报/反馈